- 详细信息
鏖战昌平
张红霞
坐在疾驰穿梭的地铁列车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各个站点上上下下,昭示着都市生活的现代化气息,让人不得不感叹那些为地铁建设付出努力、付出心血的建设者们的伟大。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标施工建设的筑路人,我的记忆不禁又重新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高效率 快节奏唱响责任文化
2009年3月,那个寒气袭人的北京早春,一群筑路人齐聚北京昌平,踏上了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标施工建设的征程。
处在北京这个历史、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特殊地域里,承载着首都人民的厚望,为国计民生修建轻轨,福利百姓,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没有富余的时间做充足的准备,而且还要在短暂的施工周期中,完成南北沙河水中桥梁施工,跨北六环钢混结合梁施工等一系列工程重难点,时间迫在眉睫。6月8日,项目部在雨中举行了“创建责任文化示范工程”的启动仪式。自此,“责任”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尺,也成为了昌平建设中的一大特色。
开工初期,我们都很清楚的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每一个人都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当做两天使用。高昂的热情弥漫在工地全线,大家都唯恐稍不留神被时间抛在后头。副总工程兼工程部长师刘彩军为尽快解决设计图纸的问题,以便迅速展开施工,他每天都往设计院跑,甚至直接到设计院帮人家干活。拿到一份图纸后,立即就组织审图,然后反复和设计院沟通,还要尽快组织交底,进行实际施工,可以说每天都像打仗一样,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要在12-16个小时,有时候连夜等待在电脑跟前,等待接收设计图纸邮件,经常在凌晨2、3点钟收到图之后马上进行审核,一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觉时间,白天日晒,晚上熬夜,这位1米7几的小伙变得又黑又瘦。
项目部其他人员也都不甘落后,把责任高高扛在肩上,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争分夺秒,争取用最宽裕的时间去跨越施工中的难点。在这种快!快!快!的节奏中,大家连走路都是疾速的,几乎到奔跑的程度。曾经有人调侃说,昌平项目的每个人走路都像带了阵风似的。在这种氛围下,面对紧张的大会战,昌平项目每个人每晚都自觉在办公室加班到10点、11点,有时甚至12点以后。因为昌平项目的步子太快了,时间太宝贵了,如果不加班,就会跟不上步调,就会拖累大家,就会有一种负罪感。
预制梁场一路领先
2009年6月11日晚,昌平线预制梁场上响亮的欢呼声划破了北京午夜天空的宁静,那是昌平线二标生产出了第一片预制箱梁的喜悦。为创造这个“第一”,梁场的工作人员白天跑设计院、建场地,晚上分析方案、计算数值。在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昼与夜,只有定死的工期。
9月1日,第一片箱梁架设成功。这是我们全体员工精心筹备了7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结晶。11月20日,梁场最后一片预制箱梁顺利完成,成为全线第一家全部完成箱梁预制任务的单位。
在预制梁场有一名见习生,他女朋友不远千里来看他,他却让自己的女朋友等了整整一晚都没有见到自己,直到第二天中午吃饭时才见面。原来,当天晚上一片预制箱梁正在进行紧张的浇筑混凝土施工,期间技术主管多次劝他回去,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责任。正是有了他们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使得预制梁场的建设始终走在昌平线的最前列。
十一次抗战风雪
2009年的冬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冬天,首都共降了11场大雪。这是对工期的巨大的阻碍,也是对我们施工建设也是极大的挑战。11月1日,是项目浇注第一联现浇梁的日子,同时也是北京降临09年第一场大雪的日子,那是个风雪的交加的夜晚,奋战在现浇梁施工现场的职工们紧裹着大衣的身体瑟瑟发抖,手脚已经被冻的没有了知觉,但是他们没有离开现场一步,有的人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更有的人因为没有时间回去吃饭而滴水未进。最终,项目第一联现浇梁在风雪中顺利完成。
2010年1月16日,凛冽的寒风不时吹起层层雪榛,打在人们的脸上就似刀割一般。恶劣的气候没有阻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下午18时六环路北段最后一片箱梁开始起运,20时18分最后一片箱梁平稳落下,胜利实现了桥梁与路基的合拢。当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10年的新年伊始,一场50年未遇的暴雪袭击了北京城,而我们的施工建设此刻也正值最后攻坚阶段,这场暴雪给现场施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车站、墩柱、盖梁现浇梁以及施工便道等都被厚厚的积雪死死地盖了个严严实实。业内人士说由于这场暴雪,2标要想如期架通六环北段是不可能的了,最少要推迟15天左右。
怎么办?工期迫在眉睫。我们的回答是决不向困难低头。全体员工集思广益,项目领导亲临现场统筹安排,所有的人都积极主动和大自然争时间、抢速度!元月3日大雪未停我们就带着工具开始扫雪,清理现场,齐心协力克服暴雪带来的一切困难,为开展施工及时扫清障碍,创造工作面,及时抢回工期。暴雪的降临使气温也随之降至极值。报道说:今年的气温是55年以来最低。项目部果断采取双层包裹暖棚以及增加棚内火炉以提高结构温度等方法保证了工程施工的质量。经过十余天的奋战,昌平线终于在16日使昌平线六环北段桥梁与路基按期保质胜利合拢,给业主以及其他单位的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惊讶。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北京又连续下了9场雪,11场考验,我们11次展开了11场人与天斗、永不服输的搏击奋战。那个冬天的施工建设,在每一个昌平建设者的记忆里总是充满了雪。
横跨北六环
北六环是北京市交通要道,交通流量大。昌平线二标与北六环十字相交,要安全通过北六环,需要隔断正常运行的车辆。为得到准确的车流量,以便制定合理的方案,项目分了3个统计小组,分布在3个点进行统计,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12月份正是最寒冷的时候。12日,我们6名统计员开始统计车流数据。大家都是全副武装,身穿厚厚的大衣,头也严严实实的裹起来,最后用围巾把脸也蒙住,只露出眼睛。呼啸的寒风吹在我们身上,那是彻心彻骨的冷。但是我们不能分神,必须始终盯着来去的车辆,以统计出最准确的数字。这样一站就是将近10个小时。第二天,便病倒了4名同事,可是发着高烧的他们却依然倔强的站在了统计点上。就这样连续3日,我们以最原始的方法记录下了北六环来来往往的车辆数据,为交通管制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过项目与市交通管理局共同反复研讨方案,最终成功为跨环架梁工作扫清了交通障碍。
12月23日,在十余家国家主流媒体交织闪烁的摄影灯光中,钢混结合梁架设工作正式开始,钢混结合梁由南向北慢慢跨过六环路,经过95分钟,顺利完成了跨越北六环的壮举,成功冲破了这一施工难点。我们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兴奋不已。
创造施工奇迹
2010年9月2日,业主经过考察决定9月19日在昌平线二标沙河车站进行通车典礼仪式。这是全线七个车站都不敢想象的难题,那么大的工程量,最少需要50天的时间,要求15天完成,这可能吗?这对于项目全体参建者来说,也是一次极限的挑战。
这次的抢工与动车调试在时间和空间上双重交叉,施工时间和空间都受到极大限制,施工只能在晚上24点钟后,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项目通过召开紧急部署会议,全体职工以及劳务队伍的负责人对施工任务和责任范围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并根据各个作业班组的实际力量进行优化布置。
那是怎样的一场恶战啊!每一分,每一秒是异常宝贵的。项目上下,从项目经理到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一名职工都肩负着沉甸甸的担子。工地上的机器24小时隆隆转不停,他们也像机器一样运转在工地,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和休息。临危受命的前期部长李俊杰负责场地平整工作,自接受命令开始到完成任务,他2天3夜没有休息。第二天的半夜,在轰鸣的机械声中,他的嗓子已经喊的发不出任何声音了。
17日下午开始,项目全体职工紧急动员到现场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工作持续到了18日的凌晨2点多,我们每个人身上、头上沾满的是土,鞋上、腿上全是泥。满脸的疲惫却依然不停的清理施工垃圾、扫地、拖地、擦栏杆、擦马赛克……一个个满身泥土的身影形成了昌平二标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19日9时,业主,各参建单位,北京近20家新闻媒体单位,昌平区领导,北京市领导已陆续开始进入车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场地整洁,布置规整,外观精美的车站,完全满足通车典礼仪式的举行的条件。
50天的工作任务,在短短的15天完成了。北京市重大工程调度办副主任、北京轨道建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洪涛一进入沙河站就连声赞叹道:奇迹!我看到了奇迹!太难以置信了!
最后的胜利
2010年12月14日上午,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质监站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监督单位、专家、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昌平线二标的竣工验收会议,昌平线二标顺利通过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在这次验收会上,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褚克指出,这个验收结果来之不易,建设过程中,中铁一局二公司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经受住了重重考验。竣工验收顺利通过,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是听到响亮的掌声时,好多人还是激动的热泪盈眶。
随着昌平线2010年12月30日的如期胜利开通,昌平线二标的全体建设者为这场攻坚之战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标自2009年4月开工到2010年12月竣工验收,历时一年半有余。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昌平线全体员工日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无数挑战,终于不负众望,如期顺利验交,并勇创了全线十一个“第一”,即:第一个进场、第一个开工、第一个成桩、第一个承台施工、第一个预制梁生产、第一个架梁、第一个完成预制梁生产、第一个预制梁架设完工、第一个全线贯通、第一个完成全部站前广场的施工任务,第一个成功向北京市档案馆移交竣工资料。这十一个“第一”浓缩了昌平线全体参建者的激情、智慧与责任,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曲壮歌。
如今,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默默回首着昌平线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那是艰苦的岁月也是刻骨铭心的日子,那段曾经为之奋斗、为之激情澎湃的记忆也将永远镌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