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信息
抗震救灾一百天
李 一 峰
1976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相继驾鹤西去,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给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痛。是年7月,我随队党支部书记杨振水在陕西耀县一处机关参加理论学习班。29日下午,出差来陕的人员传来惊人消息——唐山地震,伤亡惨重!消息迅速传开,.人们的心情十分沉痛。
学习班提前结束,大家猜测将有重要行动。8月6日,上级下达命令:三天准备,抗震救灾!那时,铁路施工队伍属于半军事化管理,有令即行,说走就走。我们在梅(梅家坪,陕西耀县境内)七(七里镇,宜君县境内)线施工的一处一段近2000名职工,经过紧急准备,携带简单行装和救灾物资,编为军列,9日下午三点即出征赴唐,当晚9点左右到达西安西站。由于救灾紧迫、任务紧急,单位规定,老弱病残和女职工原地留守,探亲家属一律自行返回原籍。由于家中无人照应,我爱人5月来工地生小孩,当时还不满百天,也随车至西安西,然后一手抱小孩、一手拿行李,转车返乡。在西安西站,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马希圣、军代表及一局革委会主任并月等领导进行了简要动员,要求大家,不辜负三秦父老嘱托,坚决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英勇救灾,帮助唐山人民建造新的家园,尽快恢复生活、生产。此后,火车长鸣汽笛,冲向夜空,风驰电掣奔向震区。
军列一路疾驰,仅在三门峡西、郑州、石家庄北和丰台兵站作短暂停留,列车上水加煤,职工吃饭饮水,争分夺秒赶时间。因为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又从事重体力劳动,衣着非常简朴,10日下午从郑兵站开车前,车站的大喇叭反复喊叫:“陕西民工队上车啦!”,“陕西民工队上车啦!”11日上午经停石家庄北,晚上抵达丰台。由于京山铁路还在抢修,列车通行缓慢,直到12日下午2点方才到达目的地古冶车站,时为震后第十四天。带着对唐山震灾的关切,大家急急从闷罐车跳下,只见几十辆火车头一辆挨一辆停在货场的几条轨道上,远处尽见倒塌房屋的断墙残壁,铁路旁边的值班小屋虽然没有倒塌,但已无人值守,只有挂在墙上的钟表还在不知疲倦地行进。当时正值伏天,炎热异常,又经长途跋涉,职工饥渴难耐,最迫切的就是喝一口水、吃一碗饭。炊事班的同志们在铁道旁搬几块石头支起大锅,用工具箱架上案板,准备为大家烧水做饭。由于地震破坏了供水系统,炊事班长开正元带着几个壮小伙跑了十多里路,才挑回来几担清水。第一锅水开后每人一瓢,先解口渴;然后擀面切片,煮出一锅汤面,虽然没一点蔬菜,但大家吃得也十分香甜。是为抗震前线的第一顿饭。驻地在古冶货场的一块空地,据说原是一劳改单位,震后人员已经转移,周围散堆着一丘丘废墟。大伙用杉木杆支起几排三角架,顶上用木料相连,然后苫上篷布,就是一个大帐篷,长约二、三十米,宽约五米,帐篷里顺两边就地铺两排床板,每人6公寸,这就是职工宿舍,中间的通道也只有五、六十公分。队部的办公室是用席子围成一个方圈,上面再盖上席子,书记、队长亦是如此。
第二天清晨,抗震救灾的战斗正式打响。天麻麻亮(大约四点左右)大家就早早起来,急急上了工地。第一次走上古冶街道,满目疮痍、惨烈异常:全城房倒屋塌,个别没倒的楼房也残垣断壁,有的缺山少背,有的仅余一角,有的上层压着下层,有的残壁悬空摇摇欲坠。到处废墟如山,主要街区只清出一米多宽的道路,两边单位、商铺的物品、商品还未及清理。稍有宽敞的地方堆放着面粉等食用品,有军人或民兵看守,定时向灾民发放。虽抢险期已过,但仍有解放军战士将震初紧急散埋于水沟、坑坎等处的尸体挖出,装入塑料袋里,一排排放入挖好的大坑,撒上一层生石灰,然后再放一层尸体,再撒上一层生石灰,最后掩埋,用推土机压实,这就是遇难者的墓地,被称之为“万人坑”。震后天气酷热,蚊蝇有恃无恐,屋梁上、电线上、案板上,甚至饭碗的空闲处,凡是有附着物的地方,都是成堆、成串、成片的苍蝇,吃饭时,只能一手拿饭,另一只手不停地驱赶苍蝇,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为防大疫情发生,一架安二飞机不间断地喷洒福尔马林,和着尸体的臭味,整天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死里逃生的居民多在废墟较少的地方搭一小小的油毡窝棚,权作一家人栖息、生活的处所。惟铁路系统显现出半军事化的威力,在北大院抢建了一座长30余米、宽约5米的半圆形大窝棚,几十户人家在内居住、生活,户与户之间用箱子隔开。震后的唐山气候异常,十分炎热,每天午后都猛降暴雨,短时半小时,长则两小时。雨水铺天盖地,到处一片汪洋,给震后的灾民造成更多的灾难。这一切更激发了同志们急于救灾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因为铁路运营已经开始恢复,管理局的职工上岗值班,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建房造屋、保障生活。在废墟堆中,我们先清出一道道寛约30公分的墙基,放线砌砖;待围墙砌至9公寸高时,再把墙内废墟清到墙外;然后在方木立柱上钉上木龙骨,四周和隔墙处绑上荆笆,架设屋顶,盖上油毡或石棉瓦,用水泥压缝;里外墙抹上泥巴,干后刷白,就建成一栋看似漂亮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对于处在灾难中的唐山人来说,亦是非常高兴。那时,人们天天学习毛主席著作,都能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座右铭,加上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同志们起早贪黑,舍身忘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冒着酷热一刻不停的干活,衣服湿透了也不休息,有的人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经常天黑了也不下班。我的班长罗惠泽总是天见亮起床,扛上工具和檩条、龙骨就上了工地,带领大家埋头苦干;党小组长赵福荣身体虚弱,来唐后一直拉肚子,咬牙坚持大干,经常最后收工,给大家做出了榜样。常有过路者不解的说:“这些劳改犯真能干活!”虽然是一种误解,但也是对这种抗震精神的赞尝!就这样,我们先在古冶北街修建了粮站、邮局,以解决吃饭和通信之急。接着连续建起铁路北大院和西大院十几栋住房,使古冶地区的铁路职工全部迁入新居。稳定了职工情绪,保障了铁路运输畅通。此后,又建起了古冶火车站站房,加固维修了古冶机务段生产车间和水电段机电大楼。电工张志德、王克金、刘芬保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登上已现裂缝的楼内检查设备,进行维修。在古冶站房向北京局移交时,一局革委会主任并月仍自找缺陷,而北京局局长则拍拍并月的肩膀说:“伙计,够意思了!”对工程质量给予好评。地震发生不久,正在德州施工的第二工程段奉命抢修汉沽铁路大桥,段党委书记董峰贵亲率突击队紧急赶赴现场。为尽早恢复遭地震破坏而瘫痪的铁路运输,同志们就像上了战场一样,冒着40多度的高温,舍生忘死,夜以继日的奋战。一百多斤的沥青轨枕开始时两人抬着跑,来自陕北革命老区的董峰贵书记连扛带托,奔跑在前面,给大家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为争取时间,就一人扛一根、力气大的同志两腋窝夹上两根仍然一路小跑。就这样,原定一个礼拜的任务提前三天完成,使京山铁路很快恢复运营,为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现场组织抢险救灾的铁道部负责人刘建章深受感动,他拍着董峰贵书记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对全体参战职工予以极高的赞誉和感谢。抗震结束后不久,董峰贵即被任命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革委会副主任,后又担任副局长、局长,铁道部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物资总公司总经理等职。在抗震救灾的后期,鲁都孝、吕天良等同志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一家居住在不到2平方米窝棚里的开滦矿工建起了简易房,驻地居民深表感谢。就这样,大家竭尽全力帮助唐山人民战震灾,树信心,尽快恢复生活、生产。让人痛心的是一名电工在暴雨中检修供电线路时被雷电击中,不幸身亡,为抗震救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救灾结束后,我们得空去山海关、北戴河游览,火车上的服务员们都热情地给我们倒水服务,甚至上下车连车票也不查看,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感激、感谢之情。
九月九日,太阳躲在云层里,天气阴沉沉的。我们途径火车站前往北大院干活,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车站广场上多了些军人,左臂带着黑纱,似有不祥之兆。下午三点,工地周围的高音呐叭突然响起哀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以十分低沉的身调播出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如同天崩地裂,正在干活的职工都惊呆了,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有的更失声痛哭。晚上政治学习时,领导要求大家坚定信念,提高警惕,严防国内外敌人乘机破坏和捣乱;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为抗震救灾做更多贡献!正饱受震灾苦难的唐山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救命感情,听到噩耗放声痛哭。这里那里,单位农村,到处设置灵棚,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中央,簇拥在众多白花和花篮、花圈之中,“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你”、“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毛主席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中”等挽联、挽幛挂满灵棚内外。从早到晚,胸带白花、臂带黑纱的吊唁人群从不间断,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及崇敬之情。
悼念活动整整持续了一周,9月16日,全国同时举行伟大领袖毛主席追悼大会。整个古冶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和驻军官兵,胸带白花、从四面八方的各个街区,列队缓步来到古冶汽车客运站大院。灵堂上方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追悼大会”的黑色挽幛,毛主席画像被无数白花、花圈和挽联相托、相拥,灵堂两旁和会场周围都有军人守卫,现场哀乐低廻,一片庄严肃穆。九点整,随着大喇叭传出“鸣笛、默哀”的指令,停在会场旁边铁道上的三台火车头同时鸣响汽笛、声震寰宇,所有人低头默哀三分钟,表达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接着,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致悼词,赞颂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后,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人大常委会和中央军委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继承毛主席遗志,把毛主席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化悲痛为力量,抓革命,促生产,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语调低沉,但坚定激昂,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力量,看到了党和国家新的希望,激发出抗震救灾和建设祖国的巨大力量。
此后,我们又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继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战场,帮助唐山人民重建家园,抚平伤痛。直至11月初局里派第四工程处与一处换防,我们在唐山整整战斗了100个日日夜夜。1978年6月,我们一段四队从一处整建制调迁二处,编为第七工程队,参加京山压煤改线建设,又投入到震后唐山的全面恢复建设之中。此后,随着二处的不断发展和体制融合,七队又先后分化出房建队、八队、九队等单位,融入到公司的诸多方面。抗震救灾的这段历程,也应该在二公司的史册中记入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