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在流动中奋进 住房在迁徙中变迁——从施工单位居住条件的变迁感悟企业跨越发展史
做过人事工作的同志都会发现在中铁一局职工的履历表中在初建时期的几十年,每隔一个年龄段都会以出现同名的人特别多,如兰州、兰新、 建新、宝成等等以地名起名职工,这就是新线铁路建设企业的特征。有人称:流动的企业,迁徙的家,铁路修那家在那。
在过去久远的年代曾有人对我们这群人有这样称谓:流动的盲流,无定所的人群。正是中国有了象一局这样众多宠大的企业,六十多年来在共和国的大地上,在不停的流动中与大自然奋争,不惧艰险,不懈向前奋进,才有了今天中国铁路大动脉的快速崛起,才会推进共和国铁路建设步伐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这就是共和国的基石。
中铁一局作为第一批共和国基础建设的主力军,五十年代挥戈广袤无垠西部大漠,为国家铁路建设的恢复和建设沐雨栉风。
在那个国家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国家投入巨资进行铁路恢复和新线建设,作为参建者对崇拜高理想的理解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已超越自然环境恶劣和人的身体承受极限,一切的一切都是为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和建设。
正是有了一代又是一代筑路中铁人,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坚守,成就了中铁一局在中国铁路建设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
儿时的记忆:不间断的流动 家在不停搬迁
三岁时,我随父母亲来到兰新线铁路建设工地,印象中见过父亲面很少,身边小朋友总是在换不认识的。直到该上小学的时候才在新疆哈密一个地名叫老飞机场的地方定居下来,全家人住着一间一半在地下,一半在上面的土坯房子。不知何时修铁路改成建农场了,父亲在农场养马、赶马车,母亲在农场种麦子、种菜。距我们家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家属基地,那边有学校、卫生所、供应站、机械厂等公共设施,房子听大人说是拱圈房,比我们家住的好多了。
在那个地方我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习。上初中时已到70年代初期,随父母从哈密搬迁到陕西,参加阳安线铁路新线建设。记得在这里生活的六年当中,随着铁路施工的不断延伸我的家搬了八次,这些地名:阳平关、代家坝、大安镇、焦坪镇、前河站、耀县、梅家坪、铜川,最短的两个月、最长两年多,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迹。阳安线铁路修通了,家又开始了新的迁移……
初涉铁路工地:熟悉的场景 不一样的生活
1979年8月结束了近五年的下乡生活,12月份被招到铁一局一处七队当一名正式铁路工人。在一个叫后车洼的车站,四面是山,中间峽谷是刚修好的铁路。有两排房子做教室,墙是用树条编织成席子钉在立柱上在用泥巴磨平粉刷,房顶上面铺着防水油毡。教室有学生课桌、有集体食堂,每人每月51斤粮。由队教育干事、技术员进行讲课。经过五年的农村艰苦劳动的锻炼的20出头小伙子,这的生活待遇已是很奢侈了。
近三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我同五十六名下乡知青乘解放马槽车来到叫焦坪镇前河车站是七队所在地。
这个地方太熟悉了,我在72年初随父亲来到这里,全家人在荆巴油毡房里生活了三年多。这个地方四面是山,中间是条沟,在两边山坡上盖了几十排荆巴油毡房。它曾是一处三段各施工队的家属基地,有好几百人在这居住。有施工队、小学校、卫生所、供应站,修理所、段部。74年单位在铜川市三里洞的社区修建了家属基地,建设了十几栋四层住宅楼,分散在施工区域临时家属基地人员陆续都迁移到基地。新基地建立了小学、中学校、卫生所、生活供应站、办事处等公共设置,75年我们家已迁移到铜川基地生活了。
这一时期基地建设是继在乌鲁木齐、哈密、西宁等地后,正是铁一局在陕西施工的各单位大规模兴建家属基地安置职工的高峰期,流动了十几年的职工家属有了较安定驻地,企业办社会化功能在基地设施建设上更加突显,华县地区就是一局建的最完整企业办社会的展示。
队部距我家曾经驻过的地方不过三公里,队部仅有两排用红砖盖的油毡房子,空地中间立了两根钢管用做羽毛球场地,电线杆上挂着高音喇叭每天早上都可以听到新闻、中午听说书。全队有400多人,知青约占近一半。
我被分配到四班,班长姓周,1.8米的大个子,陜西紫阳人,说话听不太懂。当我们班姓董的小组长把我带到宿舍是一个棉帐篷,进去一看,被眼前的景况惊愕了:20平米不到的帐篷设计有7组高架床,住着9个人,我被安排在门口上层铺。帐篷中间是一个用红砖砌成的火墙,地下挖一个坑砌着火炉。
此时铁一局正在修建梅七线,是条铁路煤专线。我们队承担崔家沟隧道病害整治工程(因隧道施工排水不通,造成道床松软下沉),该线为一局临管营业线每天有三趟运煤火车要通过,施工每天三班倒,大部分时间基本上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有时每周可以看到段部放影队到队上放小电影,那时也是年轻人最活跃的时候,无处发泄的能量在这得到了充分展示。
梅七线施工很紧,每天火车拉来的沙石料多,团支部书记就组织上白班年轻人卸沙子。工程紧张时,几乎每周晚上都有四、五次青年人从火车皮上卸沙子,每个车皮60T,十个人一组,每次有三个到五个车皮的沙子要卸,当时队上给卸沙子每吨5角钱提成给团支部作为活动经费。每当有卸沙子卸,大家都抢着报名,那热火朝天,男女年轻人之间相互扬沙子戏弄的情景,已成为多年后知青聚会时的笑谈。
改革开放:企业体制变革 居住条件大改观
八十年代初、中期,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经济大复苏时期,改革开放已逐步在施工企业展开,单位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以局、处、段、队四级管理。这一时期明显可以感觉到铁路上与地方的接触面大大增强。市场经济、解放思想、搞活经济新的词汇在会议讲得很多。
我在的工程处先后分别承担了西线延、西候线、大秦铁路煤专线一、二期工程建设、神朔线、咸阳机场、西宁曹家铺机场等多条国家铁路重大工程和地方工程建设项目。印象最深的是修建大秦线重载铁路,当时一局的经济实力很强,一局一次给机筑处投资配置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各类配套工程机械设备和重载工程车辆几百台,有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这批机械设备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工程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铁一局在行业扬威名、树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通过几年的企业整顿和罗布革项目管理经验的推广,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引入各级管理层,并运用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各层级管理水平得到很多大的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各单位家属基地住宅楼建设和社会职能设施建设已初具小而全的社会规模,为施工一线老职工和新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医、后勤保障等创造良好的条件。当时工会常说一句:我们要为一线职工排忧解难。很多在铁路沿线施工队距家属基地近的单位,实行了周日回家的机会,每到了周六下午在火车上跑通勤一局的铁路职工成群结队,成了当时火车上的一道风景。
施工现场职工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荆巴条式墙体房基本上没有了,大通铺式的宿舍很多单位改为四人一间房。职工每人配发了木箱、木柜、小椅子,有的单位统一配发了床上四件套。吊扇已经在职工宿舍、公共场所开始普及,职工文化生活除单一的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游戏活动外,各单位工会增加了卡拉OK机、电视机、放像机、台球桌。有条件的单位举办集体舞,周六晚上跳舞盛行一时,局、处、段、队各级党、工、团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职工学习文化、掌握新知识、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各单位读书室、阅览室、各类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蓬勃展开。这一时期局、处、段、队开办的各类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蔚然成风。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这一时期的集中学习文化得到提高,上学、上函授学校取得学历证书,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局、处、段、队增加了管理人才,也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企业改制的展开,几十年不变的管理体制和涉及各个层级的利益受到了冲击,触及到企业管理模式和职工不变依赖企业的思想观念。一时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找米下锅、借船出海、股票、经商下海、做生意等具有时代感的语言成了班前餐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各单位第三产业的快速兴起,很多单位开办了各类服务性、加工类产业,一度解决部分女职工上班,照顾老人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子的加快,企业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阶段。很多单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所产生阵痛是刻骨铭心。最让人理不断,扯还烦的住房成为各单位关注焦点。一大批上山下乡分配到单位职子女基本上进入到30多岁,孩子们小的时候可由父母亲帮着带,自己回家都是与父母同住。现在弟弟、妺妺们长大了,原有的住房已无法满足生活。在结婚时在部分没有住房,孩子长大了要上学,现场年轻的职工在基地有相当部分没有住房。加之下岗的女职工陆续增多,促使各处级单位新一轮的基地住房建设开始。
机筑处所管辖的宝鸡、新丰镇、秦皇岛等家属基地在较短的几年间就新建、扩建十几栋楼房,有效的缓解了职工住房的困境。新建的住房设计布局有了大的改观,经过近十年的不懈的努力,单位职工基本上都是分配到住房。
同样,企业管理模式经过不断的改革重组,以全新的姿态步入市场、冲向海滩、抢战险滩。一场争生存、图自强、展品牌,在市场变革中异军突起,各单位开始从底谷向复苏艰难的挺进。
年龄在五十岁月以上的职工是亲历了机筑处这段阵痛期。正是这段难以忘记历史,刺痛了机筑处人,一场新的施工管理、经营领域拓宽变革和公司的重组,催生了一大批推进企业发展的有志之士,为企业快速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卧薪尝胆:十余年磨砺 越上潮头
九十年代初期的南方大挺进,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禁闭。伴随着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先进的管理理念渗透,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唤醒了体制的内动能,激发出人的源动力是前所未有。
经过公司近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奋斗,经营领域拓展到各个施工项目,桥梁、隧道、地铁、水务等已成主打产品。企业经济效益成倍数翻番,职工收入每年递升。职工的住房发生巨变,从有房住到自己选房住,居住环境、设施配套、物业管理等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个频临解散的单位在短短十几年中实现了企业的高速跨越发展,员工幸福指数迅速提升,得益于体制变化和政策外,核心因素是:有一群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高素质的核心团队,有众多忠诚、干净、担当、奉献精神的领军者。在奋斗的征程上,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具有引领大局的能力和智慧,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果敢的战略决断力。勇敢创新思路、改变思维模式、勇于破常规,敢于立新法,突破发展瓶颈,率领一支敢于吃苦,不惧怕困难,充满活力的先锋团队奋勇向前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企业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自强不息:跨进高速建设时代 彰显企业文化魅力
国家经济超高速的复兴发展,给基础建设提供的保障。基础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在神州大地上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和高标准的高速铁路建设将基础建设的车轮驶进强国、强路、强企的快车道。骁勇善战的中铁人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历史赋予的国家复兴使命。经十几年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高原铁路、高速铁路、高难铁路、高速公路、海底隧道、城市地铁、轨道工程、市政工程、国外工程等无所不及,屡创佳绩。
以中国中铁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展示和企业标识运用,充分展示了企业文化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目标的:铸魂、育人、塑形为品牌企业文化,彰显了央企文化的特殊魅力。
经历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和文化的积淀,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以人为本,和谐项目为依托,以树企业形象、展一局品牌,全面实施“三工建设”,项目驻地建设一改原有的面孔。只要你走到中铁人施工的项目,从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项目,从国内项目到国外项目,到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中铁文化的展示。
作为亲历了这段衰兴变迁者,从五十年代住地窖式窝篷到七十年代住帐篷、土坯房、大通铺;到八九十代住砖式油毡多人房、简易房;到2000年代住多款式彩板房、楼房,有三人间、双人间;在到10年代有卫生间、洗浴间,职工宿舍设施配置齐全。特别是进入高速公路和高铁项目施工,项目驻地和员工住宿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多项目的硬件配置近乎达到宾馆标准间的标准,提包入住已不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了。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的文化享受,在项目上体现的更具体、更加形象化,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与时代进程更加紧密相连。过去扛被褥、拎大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职工住宿条件的变化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从中折射出企业的发展的历程,通过职工住宿条件、生活环境变化,体现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住房制度的改革,迎来职工居住观念革新。企业职工住房实现了人者有居,居住环境正向宽松、舒适、环保、人性化迈进。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央企引领 员工幸福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掘起,已成为世界高铁发展的引领者。新时代中铁人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
在距南宁30多公里处新建贵南高铁项目,就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现的比较完美。
当有机会来到这个项目你会被一处园林式建筑伫足探究,宽大的门脸,两侧红色方形立柱,不锈钢电动安全门。进入大门一座高大矩形玻璃房一字耸立在院中央,门前一片植物园林占据,一座枣红色木制方形休闲厅,两边设置长椅;园林分两边修造S形木制长廊,廊顶上挂满植物、各类花草;在起浮的园地上种着具有南国特色的各类花木,有的似曾相识,一时叫不上名字。最吸引人眼神的是那挂满一串串芒果的树,不禁想向前用手摸摸绿色的芒果,感受果实的质感。沿着左侧长廊往前进入企业文化长廊区,头顶横木上被吊篮、花草遮蔽、各种大小不一的葫芦在你眼前掉着,太可爱了。两边绿草皮上间隔着种着观赏花木,空地上布设着各种健身器械;在另一花圃边沿安放着高大的空气能热水储存罐正在工作着,眼前一排员工洗浴房、洗手间、心理咨询室、活动室、探亲房、员工宿舍齐备,给人以一个家的感觉。设计者考虑到南宁地区雨水频发,设计了宽大室内凉衣间。员工食堂更是标配,各类用具一应齐全,多功能大小接待餐厅,满足了项目对外经营活动的需要。
在职工安全体验区,涉及施工安全各项体验项目,随时可体验。站在彩色塑胶制作的篮球场上,目视着眼前的这一切,如果你不看玻璃房顶上闪烁着:中铁一局贵南高铁项目经理部的大字,定会认为是那个级别的休闲山庄。
在圆形荷花鱼池边,看着上水中自由游动的红色金鱼,项目负责人讲述了项目建设初期策划思路:贵南高铁是广西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铁路,按照云桂铁路公司将贵南高铁建成新时代精品工程目标,对项目临时工程、驻地建设提出:以高标准、人性化管理统筹建设的要求,项目部从驻地建设布以局体现南宁绿城为主题,以花园式布设,形成办公、会议、信息交流、休息、娱乐、观赏、迎宾为一体绿色环境景区,让员工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自然的园林氛围。负责人告诉:园内的这些树木、果树、花草、草皮大部分都是在红线内拆迁中员工移植过来的。拆迁中一发现有好得树,就想办法移到自己的花园中。那几棵长满芒果的树就是书记移植过来的,没想到今年就有结出硕果,这是吉祥树啊!。党工委每周六早晨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拔草、修剪树木花圃,大家早已经把项目当成自己的家园一样的爱护着。据了解这几年在很多高铁项目,类似这样的驻地建设标准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说明中铁一局将要成为行业的领军旗舰 。
经过6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铁一局人从居无定所,到广厦千万,这每一段奋斗、崛起、发展都浓缩着中铁人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如今,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为实现新时代赋予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铁人又一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奋勇引领,奔向新的航程,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