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探索者——记中铁一局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技术负责人段望龙
他,脚踏实地、不断求变;
他,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孜孜不倦,不断提升;
他就是中铁一局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技术负责人段望龙,一个不断追求突破的一线技术工作者。
脚踏实地,提升素质
“只有时刻保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是段望龙坚守的信条。
生活中,段望龙严于律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梦想奋进;工作中,他勇于在实践中寻变。从成都地铁3号线到重庆地铁27号线,面对诸多困难与挑战,他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在攻克一个个施工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50天,需完成110米主体结构、一个15米高盾构始发井、一个14米高盾构出土井。这是春节前,重庆地铁4号线施工期间,段望龙需要完成的施工作业。时间紧、任务重,为完成施工任务,凌晨12点他深入工地现场检查施工进展及质量情况,确保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流程都在自己所制定的施工计划中。盾构始发井、出土井三次浇筑,但经多次现场观察,他发现无论如何加班加点、调整施工计划,都不能达到在4月底前盾构始发的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凭借着自身的专业技术,他大胆建议由原来的三次浇筑的方案调整为分两次浇筑,而这一方案经充分评估论证及技术分析后得以获批实施,最后整个工期也比原计划提前了20天。如今,作为重庆地铁27号线的技术负责人,他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547平方米大断面暗挖车站和泥水盾构等复杂问题,以及如何在地铁修建过程中减轻爆破对临近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等诸多难题,段望龙主动参加爆破培训学习,凭借自身已有的项目经验和不断努力,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地项目设计和策划,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精益求精,攻坚克难
沉浸在陈规旧制中,就注定会失败;唯有洞察时势,才能扭转乾坤。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面对难度高的未知突发性事件,技艺高超又胆大心细的段望龙总是能想出应变之策。
在修建重庆地铁4号线王家城站至生基堡站时,基于最开始设计的200米暗挖盾构区间,存在土层稳定性差,地下水丰富、坡度大,施工风险大等因素。作为技术主管的段望龙通过与各部门多次进行探讨研究,并结合回填区松散土质这一情况,他建议变更设计,采取盾构分步法施工,对深回填区的松散土质,采用地面打孔注浆的方式进行对土体松散的孔隙进行加固,事实证明,这一变更不仅成功攻克改盾构区间深回填段施工难题,确保盾构顺利掘进,还创造了重庆地铁建设以盾构月掘进393环、590米成绩的新记录。
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盾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穿江隧道是重庆地铁27号线重要控制性节点,相较于常规隧道开挖,穿江段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直径8.5米,长逾800米,地下水压大,地层岩性复杂,裂隙发育。同时,车站临近长江仅60米,且位于长江水面以下,长江水流不断并且水量大,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高水压、渗涌水补给强烈等问题。面对种种困难,段望龙和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工地之间,反复研究、试验和优化盾构机的性能。针对泥水盾构和大断面暗挖车站施工难度大、风险程度高两大难题,段望龙深知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展和结果,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同时,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以深厚的技术功底和超凡的应对能力确保项目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他组织专家多次论证选定TN8830型“双模式盾构机”,集成土压、泥水盾构机设计理念与功能,实现两种不同掘进模式之间“一键切换”,这也是重庆乃至长江上游首次采用双模盾构修建的轨道交通水下隧道工程。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精益求精态度。积极推动团队成员主动探索提质增效的最优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行“以技术保质量、以技术保进度”的承诺,推动项目发展。
以上率下,甘为人梯
天下之事,常在于行,而难于想。段望龙以实干为尺度,行走在管理的道路上。他深深懂得,好的团队在于多样性、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交织,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需要用心勾勒,细心编织。
今年七月,一大批“新鲜血液”注入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这一批新员工涵盖了各个专业,他们被分别安排到了不同的岗位。为了使这些“新鲜血液”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出这一批新员工的年轻力量,段望龙培养理念、思路、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探索以谈话、茶话会等方式与新员工快速建立联系,逐一了解这一批新员工对于未来三年的工作愿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段望龙认为不能以单一能力去定义员工,而是需要拓展能力内涵,在培养中聚焦员工的多元化能力,所以,他没有急于制定培养方案,而是依照不同的专长、不同的职业生涯期望以及性格对新员工进行了分组,落实了具有针对性的轮岗方案,并鼓励新员工自主学习,尝试新技能和方法,发掘和拓展每个人的潜力和能力。段望龙还专门建立学习小组微信群,在群里他及时解答“新鲜血液”们的疑惑,为他们分享学习资料和自己的宝贵经验,在项目打造出了“教学相长”的浓厚学习氛围。
他始终保持着勇于创新的初心和追求极致的匠心,不断攀登着工程技术高峰。他以时刻保持奔跑的姿态,履行着新时代的工程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