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块约3小时_附近300元3小时服务联系方式_附近学生200元一个小时

详细信息

44年,又见阳安!

时间:2019年07月29日    作者:郭淑君    点击量:

 从西安出发

一路向西南方行驶

二百多公里的路程百十个隧道

明暗相间的光线交替变换

公路与铁路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

便捷的交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代又一代中铁一局建设者们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脚步执着向前

走进他们

听两代工程人

建设阳安铁路的故事

那是他们共同的奋斗足迹

上午9点20分,远远火车进站汽笛嘶鸣的声音有规律地响彻轨道两侧的秦巴山脉和静静流淌的汉江水。

他已早早地检查完石泉站新线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工作,准备搭乘唯一一列开往汉中的K8221次列车进行沿线巡检。

不大的火车站台左右两侧,新旧线在此平行相遇,柔和的太阳光线打在他的脸上,他开始恍惚。

伴随着有力的汽笛声,他仿佛看到父亲1972年修建阳安线时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大干的火热场景。从父亲1972年上阳安线到2016年郭宏新再上阳安铁路,转眼44年过去了,那时父亲28岁的青春脚步此刻就在他脚下变得更便捷更高效。纯朴父辈们造福一方的信仰始终在他心中继承与践行。

他,叫郭宏新,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阳安二线站后工程指挥部现场安全顾问。1989年入职电务公司,如今已过知天命年纪的他已奋战祖国大江南北17个项目,30年来他扎根一线,作业队长一干就是28年。

前两年因为个人身体原因,做手术左肺切除了1/3,项目部充分考虑后决定让他转岗安质。但是,他却丝毫没有因为岗位的原因影响他奔走现场的脚步。

“父亲名叫郭靖武,1972年参建阳安铁路线,当时我五六岁,听母亲说,1岁多我们就开始跟着父亲去新疆、青海等地项目,后来,在阳安铁路沿线阳平关镇居住,弟弟妹妹们也都先后在那里出生。从小到大,父亲最常对我们说的话就是艺多不压身,工作上要多学多问、多干活多帮助别人,不要怕吃苦、吃亏。小时候不完全明白,但父亲却是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作着表率。”提起父亲,略显憨厚缄默的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阳安铁路是陕西省南部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线路,连接宝成、襄渝两条铁路干线的联络线,北靠秦岭,南邻大巴山。线路多次跨越汉江支流,山高坡陡,河谷弯曲,桥隧相连,在父亲那个技术和物资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工程施工十分艰巨。

为了保证工期和进度,几乎所有职工都是一家人齐上阵,那时候,父亲在施工线路上工作,郭宏新和母亲就会在附近的河道砸石头。按照要求就地把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砸成规格一致的石子,一方石子几分钱,项目收购过来用于铁轨旁使用。

就这样,郭宏新的童年时光脚步就是身为工程人父亲的脚步,一家人走南闯北,坚定执着地奔赴祖国交通建设的大怀抱。

“记得小时候,父亲离开我们最久的一次是1976年,当时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父亲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抢险救援,当时我们还在阳平关居住,那次离开,父亲一年多都没有回来,就连弟弟出生也没有赶回来。”也是从那时起,一种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在郭宏新心中生根发芽。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父亲退休后,郭宏新选择沿着父亲的路继续前行,就好像是一种无形的使命促使着他,即使他也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与不易,但还是毫不动摇。回望过去的岁月,郭宏新感慨万千,往昔与工友齐心大干的难忘场面还历历在目。

《雪地放缆》梁国君(摄)

记得1994年干广梅汕项目的时候,环境很艰苦,没有地方住,大家就把就近荒废了的牛棚、猪圈或者废弃的粮仓简单收拾收拾住。夏天潮湿闷热还有各种蚊虫叮咬,冬天湿冷寒风刺骨,就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和工友们都硬抗了过来。

干1996年京九线的时候,时至冬季,当时在河南信阳施工,为了给第二年香港回归献礼,他们抢抓工期,日夜奋战。因为天气严寒,夜里电线杆都上冻结冰太滑,工友们都没有人能够顺利地爬上去,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自告奋勇爬上去,冒着刺骨的寒风、忍着双手早已因紧线冻红冻伤的疼痛完成了既定工作。

同样是冬天,1998年1月,干邯济线时候,因为施工环境受限,必须跨过河面放线施工,在紧急情况下,郭宏新想都没想,冒着严寒,脱掉衣服,拿着线缆从河中游了过去,顺利把线架好。还有2003年干青藏线项目的时候,风沙大,工期紧,施工现场离项目驻地较远,为提高效率午饭都是在现场匆忙解决,经常会吃到沙子。

《工地午餐》梁国君(摄)

那些年,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大家的信念很坚定,每天只想着好好干,只想着能够早日通车,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再苦再累也都愿意。

“如今,咱们的施工技术先进了,机械化施工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看着这些可喜的成绩,我感觉浑身都充满力量。”郭宏新激动地说到。

“以前我看过一个美国电影,叫《父亲的旗帜》,那种亲自再上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奋斗的成就感,之前在哈密,还有兰新二线时候都有过,特别亲切。”眼前这个已52岁的关中汉子坚定又骄傲的话语掷地有声,令人敬佩。

郭宏新还特别爱学习、爱钻研,他每天都会抽空坚持看书,大家有目共睹。“还记得,2001年我们一起干兰临高速公路项目时,项目购置的摄像头是进口的,安装使用说明书都是英文,他为了弄懂,连续好几个晚上,一个人坐监控中心思考研究,把各部件摆在地上尝试组装,最后,硬是安装好了。那个年代,很多经验真的都是我们亲身拿经验练出来的。”说起郭宏新,项目办公室主任张斌连连称赞起来。

也正是因为他的务实上进,从1995年开始,连续6年荣获电务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并于2000年和全国当代工人楷模窦铁成师傅同一批考取了高级技师职称。

如今,郭宏新转岗安质工作,安全质量是施工生产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每天就像是游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灯,不断地发现隐患、告知隐患、解决隐患。

“郭师傅工作特别负责任,不怕得罪人,有问题就直接当面提出,现场解决。个别施工人员不理解有背后吐他口水、说坏话的人,很多次我都会上前批评教育,慢慢地大家也都能够理解他,按规操作。”项目安质部部长赵磊深有体会地说到。

说到工作委屈,郭宏新一脸平静地说道:“我不怕受委屈,大家的心情我也能够理解,但是,每当想起曾经为了修通这条铁路牺牲的那些前辈们,我就没有办法不去制止,面子不重要,大家的安全最重要,每个人的身后都是一个家的希望和寄托,我不能懈怠。”就这样,每天在施工现场,你都会看到一个手提文件包,身上还会再斜跨一个背包的中年人,安全帽、反光马甲、手电筒、文件、水壶和简单的干粮,是他的随身标配,每天十几公里,从未间断。

转眼间,自2016年2月开工以来,他已在阳安二线站后项目工作近三年半了,眼看着工程接近尾声,有一个在他心底酝酿很久的小小心愿也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17年8月,他带着已是76岁高龄的父亲再次回到了阳安线,回到了父亲28岁奋斗过的地方。他们一起看了新修的阳安线、看了曾经住过的房子、学校······

一路上,父亲激动地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口中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全变了,全变了,全都变得越来越好了!”父亲满脸皱纹的脸颊上爬满了笑容,一路上,他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心底也升腾起了阵阵自豪感。

傍晚时分,站在项目部的顶楼阳台,夕阳的余晖光芒万丈,笼罩在不远处连绵的秦巴山脉上,郭宏新正在打理着他精心设计的“空中花园”。

各种盆栽品种多样、造型奇特、生机勃勃,项目部就是一个家,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中。不远处他又听到了火车拉响汽笛进站的声音,也仿佛看到了,早上早早带着各类土特产乘火车前往县城卖钱的小商户卸下一天的疲惫轻松归家的笑脸。也仿佛看到了不久后,新线全线建成通车,更多沿线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还有那些翻山越岭进城求学的学生娃的上学路变得更安全更便捷。

那一天,是几辈子人的期盼;那一天,很快就会实现。

来源: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