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质量月杂谈
又到一年一度质量月。“质量”二字虽寥寥几笔,却在我国历史长卷中具有无尽深意和不可低估的分量。
我们常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匠心独具”等成语来描绘严谨细致,质量为先的工匠精神;用“滥竽充数、狗尾续貂、鱼目混珠”来表达对低劣质量的不屑与鄙视。在当今社会的生产活动中,“质量”与“安全”如影随行,正如“君子不立于危墙”,便是警示世人远离劣质危险源,珍爱生命。回望历史,一桩桩与“质量”紧密相关的事例不胜枚举。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著名的铸剑师干将夫妇在为楚王铸剑时遭遇难题,因炉温限制,铸剑材料始终无法成形。其妻莫邪在情急之下投身炉火,以生命铸成宝剑,这般工匠精神令人可歌可泣。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秦代青铜戈藏品,其正面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铭文表明此戈于嬴政五年,在丞相吕不韦的监造下铸成,而通过其背面铭文,亦注明了“工师”“丞”和工匠逐级责任人。将参与制造者名字铸于兵器上的做法,称为“物勒工名”。一旦兵器出现质量问题,即可“按名索骥”,惩罚那些对质量不负责的作奸犯科者,这大概是有史可考,最早的质量溯源的手段吧。
提及 “基建狂魔”,我泱泱中华绝对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精妙绝伦、巧夺天工,质量更是卓越非凡。“秦直道” 被赞誉为中国首条“高速公路”,气势恢宏。京杭大运河发端于春秋,大成于隋朝,河水悠悠,蜿蜒3200公里而流淌不息。这些传承两千多年的高品质工程,时至今日,依旧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历史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
然而,时至晚清,政府政治制度腐朽不堪,兵工厂生产的枪炮弹药性能参差不齐,军事装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耗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军舰装备质量和维修保养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病。甲午战争中,“济远”号巡洋舰本有机会击沉日本旗舰“吉野”号,可落在“吉野”号上的竟是一枚哑弹,系列质量问题积重难返,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随着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无情轰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屈辱史就此开启。
新中国解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连平常的生活用品也无法自产,于是乎人们习惯将国外进口的商品冠以“洋”字。自行车叫“洋车”,水泥称“洋灰”,甚至一盒火柴、一根白腊,也尊享“洋火”“洋腊”的美名。80年代初,大到汽车、家电;小到电池、风扇,进口货一统江山。国民宁可多花数倍的价钱争抢进口货,也不相信国货的质量,在那个特定时期,国货甚至成为劣质品的代名词。缺乏科技实力与质量体系支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国民文化自信难以建立,崇洋媚外思潮泛滥。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奋起直追。从家电行业全面崛起,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从高铁技术领先全球,到 5G 通信独领风骚;从神舟载人飞天,到“嫦娥”九天揽月;从近乎于零基础的中国海军,到航母接连入列走向深蓝。新中国筚路蓝缕,在风雨中一路砥砺前行,如今实现了国防、科技、工业等各个领域的飞跃发展,曾经的“洋货”早就跌下神坛,高质量国货则阔步挺进全球。伴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国民自信心快速重建,中华民族正迎来全面复兴的伟大时刻。
回顾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质量”二字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强调既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又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又到每年质量月。作为建筑企业,我们更应深知质量对企业安全层面、信誉层面以及经济层面的深刻影响,质量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
“质量”二字,要年年提,月月讲,更要日日抓。